青春三下鄉(xiāng)∣口傳心授“賢孝”韻 青春接力“推普”聲
7月6日,由馬克思主義學院和智能制造學院共同組建的“言傳新理,同音筑夢”推普助力鄉(xiāng)村振興國家級重點實踐團,懷揣著傳承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熱忱,走進武威市涼州區(qū)四壩鎮(zhèn)非遺民俗文化館,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尋根與學習傳承活動。實踐團此行的核心任務,是深度接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——涼州賢孝,親身感受其獨特魅力,并在老一輩藝術家與青年學子“口傳心授”的交流中,探索古老藝術在新時代的薪火相傳之道。
非遺民俗文化館當天化身成為一座流動的非遺課堂,實踐團成員們圍坐在古樸的庭院中,聚精會神地聆聽當地資深賢孝藝人董永虎老師深情演繹的經典曲目。老藝人蒼勁而富有穿透力的嗓音,伴著三弦琴弦的顫動,將一段段蘊含忠孝節(jié)義、勸人向善的古老故事娓娓道來。那飽經歲月洗禮的曲調,仿佛穿越時空,在青磚黛瓦間回蕩,讓在場的每一位學子都深深沉浸其中,體味著這門古老說唱藝術所承載的歷史重量與人文溫度。
“學藝更要傳藝,不能讓好聲音在我們手里斷了根脈。”董永虎老師語重心長地告訴實踐團成員。董老師不僅示范了賢孝演唱的獨特發(fā)聲技巧和方言韻味,更手把手指導學生嘗試基礎的彈唱配合。實踐團成員唐盼文在初步體驗后感慨:“涼州賢孝用武威方言唱出來,有種直抵人心的力量,聽懂它、學習它,不僅是在學藝術,更是在讀一本武威人自己的‘活態(tài)歷史書’?!?/p>
參觀學習結束后,實踐團成員們表示,此次非遺文化館之行收獲遠超預期。他們不僅在“一招一式”的演繹中親歷了非遺的現場魅力,更在“一唱一和”的互動中觸摸到了文化傳承的接力棒。下一步,團隊將整理學習所得,結合推普工作,嘗試創(chuàng)作更易被青年接受的賢孝主題文化作品,讓涼州賢孝蘊含的智慧與美德,通過青年一代的聲音,在鄉(xiāng)村振興的廣袤田野上持續(xù)回響,煥發(fā)新的時代光彩。
相關閱讀
-
沒有關鍵字相關信息!
- 上一篇: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參加河西地區(qū)“大思政課”建設暨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…[ 07-09 ]
- 下一篇:沒有了!